徐里应邀在全国政协礼堂讲述“美术经典中的百年党史”
更新时间:2024-08-24 01:04 发布者:admin
振动盘从俯视角度凯时K66从侧面照射时从侧面拍摄从测试结果看从侧面照向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侧面来拍从背景中2021年4月19日下午,应全国政协书画室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同志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美术经典中的百年党史"讲座,讲座通过解读100个经典美术作品诠释中国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光辉历程。
油画《启航》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瞬间。在画面中,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
这是一幅描绘五四时期在中国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油画作品,反映的是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画面整体是红色基调。几幅横向的标语,提示着具体的历史现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呼喊,同时又是构图的重要结构。迎面而来的空间从这里铺展开来,纵横交错的线条在这里拧成一体。在背景的错刀一般的笔触之下,这些面庞被逼着呈现一种雕塑一般的塑造,顶光的刻划,带出一种庄严的神圣之感,并絪缊着狂飙天落的效果。
红军在1935年5月29日勇夺泸定桥,全军顺利通过大渡河,使军队大渡河防线彻底崩溃。震撼激烈的战斗场面凯时K66,代表性的历史场景,在艺术表现上注入了历史性的时空概念,突出了当代历史画的强有力的表现手法和写意精神。
《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创作的。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凯时K66,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个宏大的历史场面。这幅画在空间处理上融合了高远和深远两种方法,表现了毛主席的革命胸怀和英雄气概。
《开国大典》是董希文的传世之作,近乎纯色的色调构成与西方传统绘画的灰色调大相径庭。地毯上的图案及灯笼、柱子和护栏等都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隐喻性,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典型的中国审美趣味的油画风格凯时K66。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只能根据现有照片进行创制,并借鉴了敦煌唐代壁画的手法和人物画《步辇图》等的造型气质凯时K66,以及明代肖像画的处理手法,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
《艰苦岁月》成功地通过老战士吹笛、小战士偎依身旁倾听的造型,体现出战争年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向往革命胜利的信念。《艰苦岁月》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结合的典型作品。写实地再现了战争年代中的红军战士的形象,从侧面也体现了雕塑家内心对战士们的情感、对未来的向往;又具有浪漫主义特征,以特定的情节理想的描写,塑造了理想化的对象,战士们面对艰苦的生活,没有被困难压倒,充满了对未来希望的渴望,坚定了革命战争必胜的信心。
《新喜》阐释的是《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作品通过描绘两对新人领到结婚证书时的喜悦心情;现场几组男女老幼与之相呼应并能烘托主题的动态、神情和环境描绘,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新中国诞生后第一部法律“婚姻法”颁布这一重大历史主题。
王文彬先生绘画《夯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的精神风貌。唱着夯歌的几位打夯姑娘给人以高大升腾的感觉,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姑娘们的衣服色彩被地面的暖色反光映照的纯净、透明,在远山衬托下更加光彩夺目。富有装饰意味的色彩处理加强了这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的勃勃生机,这是对劳动的虔诚赞美和热情。
作品深刻表现了长征途中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壮举,翻越雪山,更加体现出了中国红军将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同心同德、团结互助的阶级友爱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一次次征服了肆虐的风雪严寒,成功翻越了一座座大雪山,超越了人的生理极限,创造了人间奇迹。
“血战湘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在中国领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件作品是一幅纯水墨写意的三联画。第一联以呈现战斗中人物的精神状态为主,为了突出人物大无畏的精神气质,刻意把人物组合成丰碑式的群像效果。第二联以表现行军态势为主,采用“Z”字形构图来强化红军在逆境中一往无前的姿态。第三联则借描绘战场的惨状表现战争的残酷,增加河水、浮尸,取义与当地民间的流传“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彝海结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红军指战员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结成的民族团结之花,也是红军正确运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范例。作品讲述了“单刀赴会”与小叶丹会面于彝海湖畔,他向小叶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二人相见投机,取彝海水,以水代酒,歃血为盟。
作品表现了此次战役红军战士正面突击的情节。以最直接的视觉呈现红军将士敢于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在战场上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凌厉气势。腊子口,两万五千里红色征程上一个重要的节点。1935 年 9 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于长征途中抵达这里。两天激烈的浴血战斗,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相结合,英勇善战的红军突破天险,打通了北上通道,粉碎了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写就了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名战例。这一红军长征进入甘肃省内最关键的一仗从此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黄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 年,他从国外回到祖国,成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 年 1 月 8 日,黄大年同志因病不幸去世凯时K66,年仅 58 岁。
1919年, 陈望道应《星期评论》杂志之邀翻译《宣言》。1920年初,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他克服生活条件艰苦和参考资料匮乏等困难, 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工作中, 一度入神到不分墨水与甜汤的地步,并于4月完成译稿。作品描绘了陈望道先生站姿,头仰望窗外,寓意东方欲晓,母亲给他送来粽子,拨动火苗隐喻薪火相传,点亮信仰之火的画面。
作品选取翻译整理马克思著作的张闻天、博古宣讲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场景,以普通党员群众为主体,通过对“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表现,把学习的真实场景再现。画面以陕北的窑洞与远处的宝塔山为背景,点明特定的环境,当时的延安在全国就是学习的象征、进步的象征。充分表现了人上下一心努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寻找出路的探索精神。
作品借助传统绘画语言与当代艺术表现技法,充分体现出中国军民以钢铁般的意志同仇敌忾、共御外辱的精神和决心。在画面构制中,采用了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与太行山势相互融合的手法,于壁立千仞的岩石之中,勾画出众多可歌可泣的鲜活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具有高度识别性的朱德、彭德怀等高级将领的形象和众多无名英雄融合在一起,与巍峨的太行山共同幻化为挺拔、刚强、坚不可摧的屏障,营造出一种不是浮雕胜似浮雕的效果。